一个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,迎面而来。 一个呼唤人才而又人才辈出的舞台,大幕拉开。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,科技进步日新月异,国际竞争日趋激烈。10年来,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,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,谁就在发展面前把握了主动,抢占了先机,赢得了未来。 “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”。党的十六大以来,人才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。在科学人才观统领下,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被确定,一条条人才工作创新路径被开拓,一项项“人才工程”火热开展,扎实育才、积极引才、科学用才、热情聚才,奏响了一曲人才强国的恢宏乐章。 10年人才工作,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,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提供了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。 (—) 今年8月,赵正义在北戴河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暑假。这位初中毕业的农民工发明家,从砌墙抹灰的瓦工成长为拥有20多项专利的“塔基大王”,并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。此次受党中央和国务院之邀赴北戴河休假,是他“从未享受过的礼遇”。 河南泌阳县孙庄村马庄教学点乡村教师徐云玲也得到了邀请。在深山中坚守讲台26年的她,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中央邀请的“优秀人才”。 和他们同行的,既有“航天英雄”景海鹏、80后“海归”博士刘若鹏等高科技人才,也有新型工人巨晓林、“学习型农民工”王钦峰、藏区牦牛专家阎萍等“土专家”、“田秀才”。 重视人才,爱护人才,党和国家的方针一以贯之。十六大以来,应邀到北戴河休假的各领域专家已逾600名。历年受邀名单的变化,释放出一个日渐鲜明的讯号——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;不唯学历资历,人人皆可成才。 这是党的人才理论不断深化的生动注脚。2003年12月,“科学人才观”的全新表述首度提出。此后数年,随实践发展而内涵渐丰——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;人才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;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;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方针;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;改革创新是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…… 只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,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;不唯学历,不唯职称,不唯资历,不唯身份,不拘一格选人才。 这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人才思想的继承发展。从毛泽东提倡“德才兼备”,到邓小平的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,再到十六大确定“尊重劳动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”的重大方针,直至科学人才观正式形成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不断健全,为人才工作科学化提供了实践指南。 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运用。对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,人才资源是实现科学发展最可依赖的第一资源,也是最具潜力的“富矿”。只有以人为本、着眼发展,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,才能增强发展的动力与后劲。 科学人才观形成、深化的推手,是不断发展的时代。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,部分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30年的经济增长中,资本积累的增长贡献率不足30%,而知识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贡献率则达70%以上。 正因如此,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,各国人才竞争日益激烈,高层次人才争夺战不断打响; 正因如此,我们更需加紧凝聚人才的步伐,以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。 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,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人才,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。 把人才工作放在党和国家总体工作布局中专门部署,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,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培养、吸引、用好人才,这是10年来党领导人才工作的宝贵经验,也是我们今后走好科学发展道路的基本遵循。 (二)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,顶层设计则是化构想为现实的首要一步。 10年来,在科学人才观统领下,党和国家加紧了对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的部署,披荆斩棘,阔步前行—— 2003年12月19日,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,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。会后印发的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》,成为新世纪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。 2007年,人才强国战略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并载入党章,与科教兴国战略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三大战略,凸显了人才工作地位之重要。 2010年4月,在历时两年多的精心编制后,新中国第一个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》华彩亮相。“服务发展,人才优先”,“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”,一条条举措,确定了中国在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“行军路线”。 仅一个月后,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,就落实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》作出全面部署,再次吹响了建设人才强国的“进军号”…… 紧锣密鼓,急管繁弦,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驱使我们不断向前。 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,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,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,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、施展才华。”2011年7月1日,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,胡锦涛总书记深刻论述,再次将人才工作提升到了战略新高度。 在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引领下,全国各地、各行业积极规划自身的人才工作“路线图”,人才强省、人才强市、人才强县、人才强企、人才强校、人才强院战略纷纷出台—— 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、15个副省级城市和97%的地级市、90%的县(市、区)编制出台了人才发展规划; 党政人才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、专业技术人才、高技能人才、农村实用人才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专项规划; 装备制造、生物技术、金融财会等18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规划编制完成。 全面覆盖、上下贯通、衔接配套,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初步形成;人才资源优先开发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,一个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已具雏形。 (三) 施一公,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,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,我国“千人计划”第一批入选者。2008年,他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职务回国任教,四年多来,不但科研成果丰硕,还组建了一支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。2010年,他当选为“千人计划”专家联谊会首届会长,对这项工作更是不遗余力:“是‘千人计划’给了我大展身手的机会。” 高层次人才批量回国,助力中国迈向科技强国。自2008年1月启动以来,“千人计划”已分8批引进了279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。今天,我国很多高新科技领域都跃动着这些领军者的身影—— 生物学家王晓东带领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,已成为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排头兵; 航空工业专家李东升加入中国商飞,和数百名海外人才一起成为大飞机研制项目的骨干力量; 北京大学工学院引进陈十一等12位“千人计划”专家,形成了湍流与复杂流动领域的国际一流研究团队…… 在“千人计划”带动下,截至2011年底,全国共引进12万海外高层次人才,建成各级各类留创园150多家,入园企业超过8000家,入园留学人员超过2万名。 和“千人计划”一样重点推进的,还有“创新人才推进计划”、“青年英才开发计划”等其余11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。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,我国的人才结构、人才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,必须以实施人才工程为抓手,以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、高技能人才为重点,集中力量、汇聚资源办大事。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对我国人才现状的清醒认识。目前,12项重大人才工程已明确保障资金1066亿元,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人才效应。 国家工程示范引领,各地各部门积极跟进。一大批区域性、行业性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火热开展,成果丰硕:中宣部的“四个一批”人才培养工程,已分期分批选拔了728名理论家、名记者、名编辑、名评论员、名主持人、出版家、作家、艺术家、宣传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,为宣传文化事业“强筋壮骨”;教育部的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,累计聘任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801名,增强了高校科研与学科建设实力;中国科学院的“百人计划”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“杰出青年科学基金”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”,为人才插上腾飞之翼;北京的“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”、湖北的“551”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建设计划、山东的“泰山学者”项目……各省市实施2380多项人才工程,为英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。 十年着力打造,高端人才遍布各行各业,带动科学发展——既有治国理政的党政领导人才,又有优秀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;既有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科技人才,又有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;既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“泥腿子”型实用人才,又有新兴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。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布局初步形成。 10年悉心培育,人才优势支撑区域开发,助推均衡发展——为西部大开发,每年选派“博士服务团”赴西部服务,并选派“西部之光”访问学者到东部培训;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,启动“东北之春”等人才培养计划,组织开展“院士专家东北行”活动。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,“长三角”、“泛珠三角”、“环渤海”、“京津冀”等区域性人才合作机制陆续建立。 不久前,一个比“千人计划”更为宏大的工程开始启动,引发各界关注——“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”,又名“万人计划”。这一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,支持10000名左右的国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,与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相互补充、相互衔接。 处处有饱学之士,行行有实干之才,时时有创新之人。一项项重大工程,为拔地而起的人才大厦打牢地基。 (四) 宏图绘就,通向目标的道路却曲折艰难。 横亘在我们面前的,是长期形成、阻碍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。 唯有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,才能形成最强劲的合力,革除弊端,促成发展。 党是最有力的领导核心。只有加强党管人才工作,才能有效解决难题,促进人才强国战略顺利实施。 如何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?党管人才,管什么,如何管?全国各地在创新实践中得出了有益经验。 山东省把人才工作考核结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,“人才发展水平”指标在各项指标中权重最高。每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的高层次人才都有一名市级领导负责联系,“遇到什么难题,一个电话打给市领导,就给协调解决。” 南京出台“党管人才十条”,把人才、教育、科技三位一体、协调高效的领导机制上升到制度层面,并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综合评估人才工作,实施人才满意度民意调查,极大调动了“一把手”抓“第一资源”的积极性。 一个方向逐渐明晰:党管人才,不是包揽方方面面,而是“管宏观、管政策、管协调、管服务”;不是用条条框框束缚人才,而是“聚人才、创条件”。 党爱人才,党兴人才,党聚人才、党用人才。党委统一领导,组织部门牵头抓总,有关部门各司其职、密切配合,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基本形成。 领导体制一经确立,实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便有保障。 针对我国人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机制障碍,人才发展规划提出10大政策创新任务。各部门把10大政策细分为72个政策点,由点到面、逐步细化,让政策创新“落地生根”。 作为创新者和先行者,一个个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逐渐走进民众视野。北京中关村人才特区、天津滨海新区、上海浦东、武汉东湖……它们试行更加灵活、更加开放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,探索建设人才强国的全新道路。聚才效应很快显现——仅东湖高新区,近年已有25人入选国家“千人计划”,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强力崛起。 10年来,各地各部门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,新政不断,亮点频现—— 将学习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、国内培养与国际合作相结合,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; 注重品德、注重实践、注重业绩,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; 竞争上岗、公开选拔、票决制等逐步推广,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,“民主、公开、竞争、择优”成为选人用人导向,“能者上,平者让,庸者下”成为社会共识; 加强宏观调控,发挥市场配置作用,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。截至2011年底,全国共有各类人才服务机构5.6万家,一个覆盖全国的多层次、多领域的人才市场格局初步形成。 按贡献参与分配、保障合法权益,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…… 在这样的政策新风里,“敢为事业用人才”成为社会共识,创新智慧竞相迸发、创新人才大量涌现,人才辈出、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的崭新局面正向我们疾步走来。 (五) 重才爱才的浩荡东风,催发了人才园地中的满眼繁花。 我国首次进行的全口径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: 截至2010年底,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.2亿人,比2008年增加780万人,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11.1%。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3.6人/年,比2008年增长8.8人/年;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5.6%,比2008年增长1.2个百分点。 全国共有两院院士1400多人,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4113人,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206人,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约1万人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.8万人。 人力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2.6%,其中人才贡献率达到26.6%,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。 人才投入不断加大。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12.0%,比2008年增长1.3个百分点……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,人才素质进一步提升,人才效能明显提高,人才发展成绩显著。这是我国人才工作向时代上交的一份辉煌答卷,是支撑我国科学发展的一笔最可宝贵的“资产清单”。 这笔日渐雄厚的“第一资源”,正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担,在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上迸发出无穷活力。 10年来,我国科技创新、基础研究领域硕果累累,背后是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潜心钻研、攻坚克难; 10年来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,归功于各行各业、不同层次的时代英才同心同德、无私奉献。 新老人才携手并进、“洋”“土”英才智慧交融,一个人才辈出、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。 “培养造就规模宏大、结构优化、布局合理、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,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,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,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。”2020年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摆在眼前,在党的领导下,人才强国必将奏响更加辉煌的乐章。 (光明日报记者 李志伟 王斯敏)